真全面屏手机最佳解决方案!OPPO下一代屏下摄像头技术来了

时间:2021-08-04 11:44:01       来源:IT之家

在上个月的 22 号,OPPO 举办了一场“闪充开放日”活动,发布了夹心式安全电池、电池安全检测芯片、“内串双电芯”结构等多项电池技术,并宣布 OPPO 全球闪充用户已经达到了 1.95 亿。实际上在这场“闪充开放日”的前一天,OPPO 还组织IT之家等媒体参加了一场小型的新影像技术沟通会,向媒体全面展示了 OPPO 的下一代屏下摄像头技术方案,不过因为签署保密协议的原因,虽说亲身体验了下一代屏下摄像头技术很兴奋,但这股兴奋劲也只能憋在心里,好在今天 OPPO 官方正式宣布了这项技术,现在就由IT之家以图文的方式,简单和大家分享一下 OPPO 下一代屏下摄像头,以及 OPPO 屏下摄像头的迭代史。

历时四年,更新三代

屏下摄像头是真全面屏的最佳解决方案,这一点毋庸置疑,自全面屏手机爆发以来,OPPO 便开始了真全面屏的探究。

2018 年,OPPO 率先启动了屏下摄像技术预研和探索,在 2019 年 6 月份的 MWC19 上海大会上,OPPO 正式发布了全新的透视全景屏,这是 OPPO 第一代屏下摄像头技术,其通过屏下摄像头模组、高透光率屏幕与优化算法的巧妙结合,保证屏幕完整性的同时保持机身轻薄,并全面兼顾了内容显示与拍照、面部解锁、视频通话等功能。

为解决屏下摄像头进光量不足的问题,OPPO 通过白平衡、HDR、AI 去雾“多算法齐下”,最大程度保证了画面质量。

随后在 2019 年年底的未来科技大会上,OPPO 展出第一代屏下摄像头的改进版样机,其搭载了第一代屏下摄像头技术方案的优化升级版本,前置摄像头的区域更小,隐藏的更好,不仔细看很难发现,值得一提的是,这款演示机还采用了无开孔、无实体按键。

2020 年上半年,OPPO 率先提出“1 拖 2”的屏下摄像头技术方案,这也是 OPPO 的第二代解决方案。此外,OPPO 在 2020 年首次向国际电工委员会电子显示技术委员会(IEC)提交了屏下摄像头的标准提案。

8 月 4 日,OPPO 正式推出了第三代屏下摄像头解决方案,新一代屏下摄像头解决方案进一步优化、解决了在显示层面、影像层面的体验效果。

首先是显示层面,无论是息屏还是点亮屏幕,屏下摄像头显示区域使用与屏幕其它其余保持了一致的显示水准,在展示文字、视频时,文字边缘、图像边缘纹理细节始终保持准确显示。就实际体验来看,无论是从哪个角度,都很难发现该屏幕区域下还藏着一枚摄像头。

我们将其和搭载上一代屏下摄像头解决方案的样机对比,就会发现这个升级非常明显,如下图所示,左侧的第三代屏下摄像头解决方案样机整块屏幕都是完整的,不见任何瑕疵,右侧的样机,其屏幕前置摄像头区域就有一个明显的“补丁”,像是打了马赛克一样。

其次,在影像层面,第三代屏下摄像头解决方案比前两代解决方案更接近普通前置摄像头的成像画质,这主要得益于 OPPO 自研的去衍射、AWB、HDR 等 AI 影像算法集,此外,OPPO 还通过数万张照片持续训练 AI 去衍射算法模型,有效控制光源中的衍射问题,进而大幅度提升照片质量。

OPPO 下一代屏下摄像头解决方案都改变了什么?

屏下摄像头要先实现更清晰的拍摄效果,行业内主流的一个做法就是将该区域的屏幕像素密度降低,从而提升屏下摄像头的透光率,但问题在于,降低该区域的像素密度,就会严重导致屏幕的显示效果,这也是为什么,上一代样机屏下摄像头区域像是打了“补丁”一样,该区域的像素密度骤然降低,自然会在同一块屏幕上产生不同的显示差异。

在第三代屏下摄像头解决方案上,OPPO 通过创新化的屏幕像素排列、透明走线技术、显示算法补偿技术等等一系列技术解决了上述“鱼和熊掌不兼得”的难题。

首先是创新化的屏幕像素排列,OPPO 在不减少像素数量、不改变排列方式的情况下,略微降低像素体积,从而保证了 400 PPI 的优质屏幕显示效果。其次,OPPO 将传统的屏幕走线改为透明走线,走线宽度减小 50%,从而带来了更加细腻的屏幕效果。

针对像素电路驱动两个像素(“1 拖 2”)导致的显示内容质量降低问题,OPPO 全新一代屏下摄像头技术定制了专用屏幕,通过采用单个像素电路驱动单个像素(“1 拖 1”)的方式,同时,OPPO 通过精准的显示算法补偿技术,能够精准控制全屏亮度差小于 2%,色度差小于 0.8JNCD,在文字阅读、地图导航等日常使用场景,OPPO 全新一代屏下摄像头技术方案支持更小号字的精细显示,纹理细节和色彩信息也较好的保留,一体感也更强烈。

据 OPPO 官方资料,OPPO 已累计申请 200 余项屏下摄像技术相关专利,并获得了 20 余项相关专利授权,作为行业内屏下摄像头的推动者,OPPO 新一代屏下摄像头解决方案证明了屏下摄像头的可行性,四年时间的三代更新,我们值得期待这项技术的量产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