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魏依晨 通讯员 李海燕
千泉汇聚,大河滔滔,好的生态才能真正留住人才。江西新余高新区始终将人才对服务的满意度作为衡量人才工作的重要标准,为人才多想一步,解决人才流动的后顾之忧。人才工作的迅猛发展,助推着其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再进14位,位列全国169个国家高新区第71位,实现建区以来历史最好排名。
靠什么吸引人才?产才融合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全球首个旋式铸造单晶炉在位于江西省新余高新区的江西新余新材料科技研究院院士工作站研制成功;赛维公司“赛单晶新一代高效率S系列产品之N型赛单晶硅片”荣获SNEC展会十大亮点评选最高奖——太瓦级钻石奖;2021年11月,正值建区20周年之际,13个重大项目集中签约,涉及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现代物流、数字产业、金融服务等多个产业,签约总金额达263.9亿元……
去年以来,江西省新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才融合工作好戏连台,一大批科技创新主体正在释放出蓬勃新动能。这也是新余高新区以产业引才聚才、搭平台育才用才、优服务留才兴才成果的真实写照。
什么最能吸引人才?“让英雄有用武之地”是引才的关键。
“全区现有人才总量46487人,柔性引进两院院士16人,入选政府津贴26人,‘百千万人才工程’11人,突出贡献人才20人,新余市高层次人才126人,‘省双千计划’11人1团队。全区有国家级研发平台3个,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4个,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1个,院士工作站1个,江西省海智计划工作站2个,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9个;企业在外设立研发飞地14个,集聚人才418人。”新余高新区党工委委员、党群工作部部长、政法委书记李青云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之所以新余高新区人才工作蓬勃发展,除了好产业提供了引才聚才好机遇,搭建好的平台同样不可或缺。产业在一定区域的集聚会吸引人才向该区域集聚,而人才的集聚又会引领和支撑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进而吸引更多的人才集聚,形成“产业聚集人才、人才支撑产业”的良性格局。
专家不能常驻怎么办?那就把研发基地设在专家的城市
在新余高新区,赣锋锂业公司3亿瓦时固态锂电池产业化生产线一派繁忙景象。公司副总裁刘明告诉记者,企业技术的突破得益于他们在宁波设立“研发飞地”,汇聚了我国固态锂电池领域知名专家。
唯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才能让人才放开手脚,专注发展。
近年来,新余高新区紧扣“1+4+N”产业集群,多渠道多方式引才聚才,为产业发展注入人才活力。坚持招大引强、扶优扶强、扶成长型,推动主导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积极帮助龙头骨干企业与大中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加速汇聚一批国内领先的科技创新人才。“我们创新‘一站式’人才服务模式,打造了全市第一家高层次人才产业园,建设了民营科技园、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创业一条街等多个创业孵化基地。”李青云说,人才发展不仅要厚植创业沃土,拓宽柔性引才、细化人才服务也是重中之重,新余高新区推行“人才+项目+技术”“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假日专家”等模式,实行组团引进、一体引进。全区已建成“研发飞地”14个,凝聚各类科研人才400余人。成立“高新区人才服务中心”,配备服务专员2名,代办员9名,竭尽全力为人才解决安居落户、家属就业、子女就学等问题。全面推行企业家绿卡制度,在居住、教育、医疗等方面提供特殊优待。
当下的新余高新区已是人才济济。锂电产业集聚了以国家级人才李良彬为核心的锂电专家团队;赣锋锂业和上海交大丁文江院士团队、南昌航空大学签订产学研合作;吴润生博士与汇亿合作的“磷酸铁锂电池”项目顺利实现产业化;饶森林博士与赛维合作获国家专利授权;陈仙辉院士领衔的“高端旋式铸造单晶硅技术及其关键设备研制项目”获2021年度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优胜项目;赛维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印遇龙签订合作协议。
如何让人才专注创新?更全面的服务生态是未来重点
凤栖高新,未来已来。2022年,新余高新区将紧紧围绕打造省级“人才创新创业示范区”“人才聚集高地”,实现“需求更精准、引才新突破、品牌再提质、平台上台阶、生态更清朗”,昂首挺进千亿园区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今年我们要做到研究制定企业所需人才链图,形成企业技术需求年度榜单,为做好人才招引、落实‘揭榜挂帅’等提供精准信息。发挥柔性引才‘飞地效应’,全面巩固提升‘研发飞地’聚才模式,支持更多企业在外地设立研发机构。”新余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新余高新区将继续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赣锋锂业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凯润达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合作实施创新项目,推进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取得新突破。深化人才领域“放管服”改革,以人才服务中心为依托,构建全方位、全周期的人才服务生态体系。让各类人才更专心、专注于事业,专注于创新,更好地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图片由新余高新区提供)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