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魏依晨 通讯员 刘诗英 方哲
4月8日,吉林省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吉林市实现社会面清零,将继续实行“分级分区,分类施策”的差异化防控政策,有序恢复社会生产生活秩序,标志着吉林市本轮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这消息对于江西省援吉林医疗队来说振奋人心,援吉医疗队的工作迎来尾声。
殚竭护佑病区患者健康平安
至4月13日,江西省援吉医疗队来到吉林市中心医院接管两个新冠病区,开展抗疫工作已经30天了。3月14日16时许,江西省援吉医疗队抵达银装素裹、玉树琼枝的北国江城——吉林市。来到驻地酒店的当晚,领队方哲副院长和联络员刘琳主任便组织队员开始“战”前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新冠肺炎的临床诊疗、医院感染防控及医疗队在吉期间工作纪律、心理咨询等,培训持续到凌晨2点,为第一时间迎接任务做好准备。
吉林市中心医院是3月13日被临时改为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院感防控的硬件条件有限,需要强化其他方面的防护来弥补硬件上的不足。医疗组共25名医生,分两个小组分管两个病区,每个病区90张床(包括加床),病房主要收治普通型新冠肺炎确诊病人,医生们需要穿着防护服在隔离病房内完成各种相关的诊疗操作和医疗文书。截至4月12日,江西队共收治456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出院293名,转出33名(大部分重型患者转入ICU )。
临危不乱 诊疗有序
患者的显著特点是中老年人居多,60岁以上患者过半,80岁耄耋占三成,还有一类特殊的新冠患者——孕产妇、儿童、养老院无陪护的高龄老人,需要给予不同的治疗和照护。患者年龄跨度从7个月到101岁,队员们惊叹:相差一个世纪的吉林人在同一个新冠病区相遇了。
超三成确诊患者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偏瘫、精神障碍、主动脉夹层等等。由于老年患者多,队员们除了治疗新冠肺炎,同时还要治疗患者的基础疾病。
在诊疗过程中,患者入院后需要及时发现和干预的危急重症情况较多,如严重的低钾低钠血症、急性脑血管病、脑疝等,这些临床问题考验着我们每一位队员的“应战”能力。病房还有需要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紧急输血、紧急扩容升压、急诊超声等诊疗工作,这些都要求江西省援吉医生们具备丰富的医疗经验、精准的诊疗技能和临危不乱的心理素质。
医师配置科学 专科经验丰富
领队、江西省人民医院副院长方哲是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医疗组组长吴西雅是呼吸与危重医学科主任医师,医疗组24名医生主要来自呼吸与危重医学科、重症医学科、急诊内科等,其中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职称13名,其余都是资深的主治医师。在开展援吉抗疫初期,领队积极组织各项急救医疗技术的线上强化培训和应急演练,医疗组大多数队员都掌握了气管插管术、呼吸机的使用、外科换药等。病区内大多数临床问题都在医疗队的线上多学科会诊(MDT)解决,做到“一人一策、精准施治”。截止目前,新冠病区坚守住了“零死亡率、零医疗差错率”的医疗质量安全底线。
念牢“紧箍咒” 做好自身防护
为了有更好的密闭性,大多“大白”会调节N95口罩和面屏或护目镜的松紧至偏紧状态,在舱内工作6小时,从驻地出发就佩戴着N95口罩,直到返回驻地酒店房间,至少历经8小时,有些队员的鼻梁处、耳廓上方、面颊都有皮肤压疮的情况,有的队员在舱内工作时间长会出现头痛,这与口罩、面屏、护目镜的佩戴装置压迫耳颞神经、耳后神经有关。因此,队员们形容戴的N95口罩、面屏或护目镜就像是孙悟空的“紧箍咒”。
尽管队员们深藏“十八般武艺”,但都在“紧箍咒”的防控范围内。一旦“大白”们的动作幅度稍大可能导致N95口罩的移位,从而增加医院感染的风险,而一旦出现口罩移位,就必须立刻按国家标准重新脱穿防护服后才能继续新冠病房的临床诊疗工作。因此,“大白”走路就像冰墩墩那样慢条斯理。
援吉抗疫期间,医疗队深深体会到后方的家给予的温暖和鼓励,家乡也同时做好援吉队员家属一对一的帮扶工作,解决了队员们的后顾之忧。
(图片由 刘诗英 方哲 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