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代小佩
3月14日,记者从北京市卫健委获悉,截至2021年底,北京市共有89家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医务社会工作服务。其中,三级医疗机构共52家,较之前增加了33家,同比增长173.7%。
为什么要开展医务社工服务?
中日友好医院医务处副处长张燕谈到,此前,一位80多岁的老人因急性腹痛被送入中日友好医院。家属赶到医院陪诊、同意手术并签字。患者在手术后病情恢复良好,符合出院标准,需要家属将患者接回住所。而主管医生多次电话联系患者家属、患者退休单位、甚至走访所在社区居委会,都无法协调人员办理出院手续。
经科室转介,中日友好医院的医务社工了解到,老奶奶出院困难的背后是复杂的家庭、邻里关系矛盾。为此,医务社工继续多次走访社区,并反复与家属现场或电话沟通,理清了家属、邻居、科室、医院的需求,寻找契合点,最终促使家属将患者接出院。
“在现代医学模式的指导下,医院不再以疾病为中心,而是以病人为中心。医务人员不仅需要关注患者的生理疾病和症状,还需要从人文视角出发,‘看见’并回应患者的心理社会需求。”张燕说。
医务社工正是一群为患者送去人文关怀的人。
2020年,北京市出台《关于发展医务社工工作实施意见》。
截至2021年底,北京市共有医务社会工作者265人,其中,专职医务社会工作者113人,兼职医务社会工作者152人。三级医疗机构的医务社工总人数达151人,较之前的84人增长了79.76%。
据悉,北京市卫健委从试点单位中遴选并培育了30个医务社工示范项目,为肿瘤、认知障碍、脑卒中、肾移植、辅助生殖、先心病等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疏导、社会救助、小组支持服务;在医养结合、慢病管理、院前急救志愿服务等方面,嵌入医务社工服务,改善群众的健康获得感。
据悉,通过培训、督导等形式精准培育,项目成效初步显现,发挥了项目的引领带动作用。截至目前,30个项目提供个案服务1669个,受益患者2874人次;小组活动98个、332节,受益患者3765人次;社区活动128次,受益群众16384人次。
针对医务社工社会认知度较低,职业价值及角色定位不明确等问题,北京市卫健委加大医务社工宣传,指导医务社工专委会开设北京医务社工公众号,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和公益传播平台;以国际社工日等宣传节点为契机,以项目单位经验做法为重点,多次组织媒体到医院深度采访报道,传播医务社工的职业内涵和社会价值,不断提升医务社工的社会认知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