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付丽丽
“2021年,全国年平均气温10.5℃,比常年(1981-2010年)偏高1.0℃,为1951年以来最暖年。”1日,在中国气象局3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肖潺在发布《2021年中国气候公报》时说。
肖潺介绍,2021年,我国气温高、降水多,暖湿特征明显,涝重于旱,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强发、广发、并发,气候年景偏差。全国共发生9次区域性高温过程,比常年偏多5次,为1961年以来最多。7月20日至8月9日,我国中东部出现大范围高温天气过程,极端最高气温普遍有35~40℃,局地超过40℃,有38个国家站日最高气温破历史极值。9月17日至10月5日,南方出现1961年以来最晚高温过程,结束时间较常年偏晚36天。浙江、江苏、宁夏、江西、福建、湖南、安徽、河南、广东、湖北和广西11省(区)年平均气温均创历史新高。
同时,全国平均年降水量偏多,北方降水量居历史第二多。2021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672.1毫米,比常年偏多6.7%,其中北方降水量为历史第二多,仅次于1964年,北京、天津、河北年降水量均为历史最多。
降水量偏多究竟是不是气候变暖导致的?对此,肖潺解释,应该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首先,气候变暖加剧气候系统不稳定,增加了大气的持水能力,研究认为大气温度增加1℃,水汽含量增加7%,气候变暖是造成极端强降水事件频发的全球背景。
其次,2020年8月至2021年3月,赤道中东太平洋发生了一次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受其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从7月开始表现出明显偏北的特征。与此同时,热带西太平洋对流活动持续异常活跃,使副热带高压持续偏北,导致来自西北太平洋的东南暖湿气流和印度洋的西南暖湿气流异常强盛,并随着副热带高压北上为北方降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而且,欧亚中高纬环流经向度大,冷空气活动频繁,冷暖空气在我国北方地区频繁交汇,导致北方地区降水偏多。
肖潺表示,近70年来,我国主雨带具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特征。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雨带主要位于黄河以北地区,表现出“北涝南旱”特征;80年代开始,降水呈现南北两条雨带,其中一条雨带位于东北和内蒙古北部,另一条雨带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即“南涝北旱”;近十年来,雨带又开始出现明显的北抬北扩特征,京津冀地区降水量也以偏多为主。
“北方降水呈增多特征,既有全球变暖的影响,又与年代际气候演变有关。”肖潺强调,研究表明,北方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受到北太平洋海温年代际振荡(PDO)的影响,当PDO处于冷水位相时,北方降水偏多。PDO的周期通常为20-30年,目前冷水位相特征还会持续一段时间,有利于未来北方降水总体呈偏多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