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李禾 马爱平
“科技味”是北京冬奥会的三大特点之一。在2月16日,2022北京新闻中心举行的科技冬奥有关情况专场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祝学华表示,通过组织实施“科技冬奥”重点专项,攻克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示范了一批前沿引领技术,转化了一批绿色低碳技术,建设了一批示范工程。围绕场馆、运行、指挥、安保、医疗、气象、交通、转播、观赛等关键场景,500多家单位、超过万名科研人员参与研发的200多项技术成果已在测试赛、运动员训练、正式比赛中开展了示范应用,为北京冬奥会高质量办赛和高水平参赛提供了有力支撑。
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摄
制度创新让“科技冬奥”从设想变成现实
在北京冬奥会上,奥运史上首次机器人水下传递火炬、国家速滑馆“冰丝带”零碳制冰、主媒体中心智慧餐厅机器人烹饪送餐“一条龙”……这些让人眼界大开的“黑科技”来之不易。
祝学华说,按照第24届冬奥会工作领导小组的部署,科技部在总结服务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做法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特点和需求,提出“科技冬奥”的设想。2016年,在北京冬奥组委统筹协调下,科技部会同国家体育总局、北京市、河北省等有关部门和地方制定了“科技冬奥(2022)行动计划”,围绕“零排供能、绿色出行、5G共享、智慧观赛、运动科技、清洁环境、安全办赛、国际合作”等8个方面统筹设计重点任务。
特别是针对办赛、参赛、观赛等冬奥会重大科技需求,科技部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设立并组织实施了“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北京市、河北省也组织本地科技力量,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并设立了省级科技冬奥专项。北京冬奥组委制定了《科技冬奥重点项目实施方案》,围绕冬奥会筹办的重点场景,全面推动项目成果落地应用;国家体育总局研究提出参赛等方面的科技需求,推动项目成果在国家队训练和比赛中落地应用。
祝学华说,为了汇聚各方力量,加快推进行动计划的组织实施,在北京冬奥组委的统筹协调下,科技部联合有关部门和地方成立了“科技冬奥”领导小组,为跨部门协调“科技冬奥”全局性工作提供组织机制保障;建立协同工作、创新项目实施、推动研发应用相结合和加强赛时指挥调度等机制,组织协调各方力量共同做好科技冬奥工作。
其中,在创新项目实施机制方面,科技部会同北京冬奥组委、体育总局等用户部门和北京市、河北省等属地单位,按照“三个共同”的原则,即共同凝练科技需求、共同设计研发任务、共同组织项目实施,保障“科技冬奥”重点任务可落地、可实施、能应用。同时,创新项目形成实施机制,比如对冬奥场馆类任务,直接由业主单位作为项目承担主体,实现项目研发与工程建设的深度融合。推动研发应用相结合,围绕任务目标和重点问题,加强同类项目的集成和信息共享。建立定期工作推进机制,组织项目承担单位与用户单位定期召开调度会,及时研究解决项目实施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利用测试赛推动项目技术成果集成应用、测试和全面展示。
“在北京冬奥组委赛时指挥体系的领导下,科技冬奥领导小组成立了赛时临时工作专班,全面跟踪科技冬奥技术成果在赛时应用情况,与项目承担单位现场保障人员、赛区场馆业主、属地管理部门等保持密切沟通,及时了解并协助解决项目成果在冬奥会赛时应用中存在的困难,确保各项新技术在冬奥会实际举办中用得上、用得好。”祝学华说,在领导小组的带领,各部门共同努力,协同推进,为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筹办提供科技保障,促进了“简约、安全、精彩”办赛目标的实现。
80个科研项目支撑冬奥的“科技感、未来感”
“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共安排部署80个科研项目,面向北京冬奥会的实际需求,围绕办赛、参赛、观赛、安全、示范5大板块,共有212项技术在北京冬奥会上落地应用。”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主任黄晶说。
祝学华说,在办赛方面,解决了雪车雪橇赛道、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和速滑馆等场馆设计、建造和运维技术难题,支撑鸟巢智能化和水立方冰水转换等场馆改造,国家速滑馆已成为绿色低碳和智慧场馆的代表。2月2日开始的火炬传递活动中,手持火炬在大风、低温环境中稳定燃烧,打造“永不熄灭的火炬”,同时通过机器人完成水下火炬传递,展示了我国机器人技术实力。在参赛方面,研发了科学化训练方法和装备,为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提供了有力支撑。在观赛方面,研发云转播平台、VR观赛、智能语音服务等技术,提升观赛体验,打造冬奥的“科技感、未来感”。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精彩绝伦、震撼刷屏,黄晶说,开幕式上综合运用了人工智能、超高清渲染、5G、8K等一系列的高新技术,这些科技和创意的完美融合,打造出了一个既恢弘壮美又空灵浪漫的一个视听盛宴,可以说“科技感十足”。
除了开幕式上使用的高新技术外,通过科技冬奥重点专项,还建立智慧化比赛训练场地,研制适合我国运动员形体特征和运动特点的高性能服装,提升运动员参赛水平;在安全方面,围绕奥运场馆运维管理、设备运行、食品安全、医疗保障、疫情研判和防控等,重点解决了冬奥会安全监测预警、运动健康保障、环境风险评价等技术和装备问题。
“科技冬奥不仅仅是科字口组织的,而是在各部门和地方支持下,广大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的科研工作人员共同努力,在工作中渗透了科技冬奥的理念,实施科技研发项目,集成应用了我国多年来在相关领域的科技成果,为更好办赛、参赛、观赛提供了科技支撑。”祝学华说。
助力后奥运时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科技冬奥”不仅满足北京冬奥会筹办和参赛的重大科技需求,也将对后奥运时代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发挥积极作用。祝学华说,一方面,加大对压雪车、造雪机、滑雪板、冰刀等装备研发投入,提升了冰雪运动装备自主研发和供给能力,促进了冰雪运动普及和冰雪体育产业发展,有力支撑“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另一方面,通过推动5G、氢能出行、智能车联网、100%清洁电力等高新技术在冬奥会中示范应用,带动5G通信、绿色出行、零排供能等产业发展。比如北京冬奥会打造的5G网络应用新范式,不但突破了低温大风和冰雪天气等条件下设备稳定运行关键技术,而且拓展多个5G应用新模式,助力后奥运时代5G产业发展。
北京市科委主任许强说,北京作为首个“双奥之城”,2008年的夏季奥运会的遗产已经得到很好应用。在本届冬奥会上应用的一系列新技术、新产品,既是本届冬奥会的宝贵财富,也是北京推动科技创新中心,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宝贵财富。在后冬奥时代,北京将在城市发展中,持续为科技冬奥的成果提供应用场景,使冬奥科技成果从冬奥会走向城市发展的应用场,“飞入寻常百姓家”,也成为推动北京国际科技中心建设和科技强国建设的新动力。
(文中图片除注明外均由2022北京新闻中心提供)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