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长沙藏着个“会呼吸”的河道公园

时间:2022-02-10 21:11:19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记者 俞慧友 通讯员 廖婕

2月10日,湖南长沙,又一个下雨的美丽“冻”人日子。驱车行驶到城市的万家丽高速劳动路段,抬眼便看到高速路下方圭塘河沿线,一个浪漫的“风情小镇”。

“这是我们在圭塘河流域建设的长沙市首个4.0版本的‘海绵城市示范公园’。通过污水治理和海绵城市建设的结合,我们成功地实现了区域的‘小雨不积水,大雨无内涝’目标。你看,今天雨比较大,但通过这一示范工程,河水水流高度依然保持着平稳状态,不会出现积水。”中建五局城市运营板块人员吴佩郁,对科技日报记者介绍这座沿圭塘河“展开”的全长2.3公里、总占地约500亩、去年7月开园的“风情小镇”。

三年,城市唯一内河从“臭水沟”幻化为“绿腰带”

发源于长沙县跳马镇鸭巢冲水库的圭塘河,是长沙市唯一的城市内河,也是当地浏阳河汇入湘江的最后一条支流,河流绵延28.3公里。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工业污染与过度开发的持续“发功”,让这条内河变了色:河流沿岸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导致水体水质黑臭,成为了一条名副其实的“臭水沟”。

2018年,长沙市雨花区将圭塘河综合改造与环境治理提上了城市建设日程,在圭塘河井塘段启动了“城市双修及海绵示范公园建设PPP项目”。这也被列入了“长沙市城区生活污水截污治污专项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实施项目清单,和雨花区生态经济融合重点示范项目。

“我们的想法是,通过‘海绵体’的应用,打造最智慧的河道,同时打造方便市民活动的层次最丰富的滨水公园。”项目运营总监何君说。

项目组的第一个任务,便是进行河道改移,重塑生态系统,增强河道自我净化能力。其次,通过海绵城市理念,在圭塘河两岸采用渗、蓄、净、排等技术措施,使得70%以上的降雨得到就地消纳和利用。地表和地下,布设了景观湖水循环系统、水处理系统、截污干管系统和调蓄池生态滤池系统,将市政管网中的合流水溢流、初期雨水等,经过净化后流入圭塘河中。

在完成了整个河道项目最核心的“海绵”功能后,团队着力于如何在河道周边“点缀”上小湖泊、景观建筑和休闲配套设施,让河道的沿线变得更加灵动,生趣盎然。

“历史遗迹、文化古迹,是一座城市生命力和文化底蕴的一部分。秉持着这一理念,我们在井塘示范公园规划设计中,巧妙融入了井塘村原有的三塘一井等独一无二的特色景观,都市农场、大戏台、街坊、鱼塘……还原这一地段的‘老长沙’记忆。同时,建设了城市公园综合体‘悦溪荟’,分MALL和开放式街区,丰富餐饮、零售、游乐、影院、运动等业态”何君说。

就这样,曾经人们避之不及的“臭水沟”,变身为了蜿蜒2.3公里的城市“绿腰带”和市民乐园,还增加了81.5%的行洪空间。

“大小海绵”,管控好公园的雨水“进出”

“海绵城市”建设,通俗地说,就是打造像海绵一样有“吞吐”雨水能力的系统,增强一座城市的泄洪能力。

相比于普通版的海绵城市公园,长沙的4.0版海绵城市公园创造性地引入了“大小海绵”理念,以大小海绵的“联动”,实现“水体无黑臭、小雨不积水、大雨无内涝”的目标。

在项目组,科技日报记者看到了一个可“翻盖”的沙盘。沙盘的表面,是公园外景的成比例缩小景观。而在启动遥控器后,则能看到一个在公园外景中看不到的“玄机”,即“海绵”体系的地下网管部分。

何君介绍,地下部分的雨水溢流池,结合地表蓄水型生态滤池,构成了“大海绵”,主要负责蓄水和滤水。公园的生态植草沟、砾石沟、雨水花园,则是一块块“小海绵”,对雨水进行微观调控。“我们打造了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全新的城市智慧排水系统,控制近95%的COD污染量,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5%,通过海绵城市建设使该片区更加生态宜居。”

今天的海绵城市公园,生态岛、沉淀区、浅水湿地等,增加了河道自我净化能力。河湖连通、湿地净化等“会呼吸”的水生态系统,重塑河道生态系统。海绵城市生态体验馆、异型天幕广场、可托管耕种的四季农场、古韵古香“三塘一井”、智慧夜光跑道等“网红打卡点”,让市民流连忘返。

繁华背后,还有着很多人的默默付出。在项目组智慧水库系统控制室内,记者见到了几个年轻人,正盯着房间内的大屏幕,和眼前的电脑“比对”。

“下雨时候,就是我们最忙的时候。我们要通过智慧控制系统,关注‘海绵’的调节情况,特别是有提示整个系统哪儿可能出现故障的报警提醒。我们需要及时根据提示,去现场查看和修理。当然,不下雨,我们也不会闲着,会到公园里‘巡检’,巡视整个公园区域的‘海绵’情况。”溪悦荟智慧水务中心人员沈钦说。

关键词: 河道 藏着 湖南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