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国家卫健委: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援疆,带去更多“好门巴”

时间:2022-08-26 20:41:15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星


【资料图】

“截至2021年底,西藏已实现419种大病不出自治区,2413种一般病不出地市,小病不出县区就能得到治疗。”8月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一切为了人民健康——我们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援疆工作,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李大川介绍,7年多医疗人才“组团式”的支援工作,有效提升了受援医院医疗服务水平,培养了一大批医疗人才,探索出一条加快西藏新疆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新路子。

“门巴”在藏语中是医生的意思。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援疆以来,已向西藏、新疆选派高水平医疗人才2500余名,精准培养不同层次医疗骨干1万余名,同时将先进诊疗技术和优秀管理理念“带着泥土”移栽到当地。

扎根当地的“好门巴”正在让边疆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够得到优质的诊疗服务。

打造“带不走”的救治能力

“仅在第七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支援期间,援藏医疗队就帮助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开展了新业务、新技术87项,填补了技术空白29项,申请科研立项37项,健全各类管理制度186条,帮助建立了肺癌和普通外科的多学科诊疗中心。”李大川说。

为了给当地打造出“带不走”的医疗救治能力,医疗援助团队以学科建设为主线,以提升“平台”科室能力为基础,全方位带动当地重点专科建设。

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韩丁介绍,作为援助的牵头单位,北京协和医院前期充分调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了“菜单式定制”模式,派出国家首批临床重点专科,加强自治区人民医院平台科室的能力,使得援助团队到当地敢做大手术,放开手脚救治复杂、疑难和重症患者。

据介绍,通过组团帮扶,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先后获批了8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成立了18省级质控中心,获批了24个专科培训基地,辐射带动了西藏7地市和74家县医院,全面提升了医疗水平和医疗质量和安全,医疗队不以诊治多少例“首例”疑难疾病、成功救治多少例危重患者为目标,而是以当地医疗力量能独立常规开展多少项新技术、新项目为重点,切实带动了当地“本地”诊治能力显著提升。

遏制当地的常见病

针对西藏常见的先心病、高原性心脏病、包虫病等重大疾病,医疗援助持续精准发力,不断提高当地诊疗技术能力。

据介绍,西藏的包虫病特点是流行广、患者人数多,中间宿主多源,也是全国目前唯一一个全境74个县流行的省区,防控难度高。

“我们在当地开展了包虫病流行病学调查、B超筛查以及手术治疗等相关工作,随着诊疗水平和防治能力提升,包虫病手术患者的数量在逐年下降,从原来每年170多例下降到2020年的66例。”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党组副书记闻大翔表示,在上海市医疗团队的支持下,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包虫病筛查救治能力以及治疗水平都有了明显提升,从2017年到现在已经完成包虫病手术治疗575例。此外,通过落实早发现早治疗、群众健康教育、传染源管理、环境治理等综合防治措施,现在日喀则市包虫病高发的态势已得到有效遏制。

在先心病筛查和救治方面, 日喀则在2019年至2021年集中筛查14万人次,累计救治先心病儿童187人。在提升高原性心脏病的诊疗水平方面,针对西藏地区高原性心脏病高发的特点,上海市率先将心血管疾病诊疗中心作为首批入藏工作重点,从高原性心脏病、高原性肺水肿的发病机制入手指导当地医院加强扩血管降压等治疗。

李大川表示,7年多的“组团式”援疆援藏工作使得两个地区的医疗服务能力有了明显提升,但在高原病的研究与防治、群众的健康素养方面还有突出短板,帮扶工作仍任重而道远。下一步,国家卫健委将继续统筹调度全国的优质医疗资源,继续聚焦急诊急救、重症医学和特色重点专科建设,充分发挥医疗人才“组团式”支援医院的科研和临床优势,加强高原病研究与防治工作,着力解决高原医学研究重大课题。通过推动“师傅带徒弟”向“团队带团队”转变,实行帮带成效和跟学成果的双向考核,全力提升医务人员综合能力。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