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专家呼吁全社会共同参与打好老年痴呆狙击战

时间:2022-09-21 19:58:51       来源:科技日报

通讯员 衣晓峰 刘文婷 科技日报记者 李丽云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继心血管病、脑血管病、癌症之后,目前,老年痴呆已跃升为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的第四大“杀手”。调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中痴呆病人约有1507万,其中以阿尔茨海默症为代表的病例高达1000万,轻度认知障碍者约3877万。这一现状给国家公共卫生体系带来沉重经济压力和社会负担。

9月21日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记者采访了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委员会委员、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博士生导师张卓伯教授。

张卓伯教授介绍,由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组织编写的《中国老年期痴呆防治指南》(2021版)(以下简称《指南》),于2021年12月底再版更新。新版《指南》侧重于疾病预防,强调全病程管理,鼓励多学科积极参与,突出预防、早期干预、居家管理与康复等内容,旨在为精神科、神经科、老年科以及相关临床科室医生、临床心理学家、社区工作者、患者及照料者提供参考;他同时呼吁全社会齐抓共管,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群众健康。

同时,张卓伯教授就老年痴呆中危害最大的阿尔茨海默病进行了科普。

阿尔茨海默病症很隐匿

张卓伯教授介绍,作为一种神经退行性脑部疾病,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性痴呆,是老年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此病起病隐匿,不动声色,病程缓慢且不可逆,临床表现为记忆减退、词不达意、思维混乱、判断力下降等脑功能异常和性格行为改变。相比庞大的患病人群,公众认知程度低、患者就诊率低、缺少创新且有效根治手段等,是当前我国阿尔茨海默病诊疗过程中的基本现状,也对“十四五”时期老年健康事业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和更高要求。

2021年9月中旬,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向全社会公开发布了一份《阿尔茨海默病临床前期国人知晓率和就诊率调查白皮书2021》(以下简称《白皮书》)。张卓伯教授指出,根据《白皮书》报告,我国现有1000万阿尔茨海默病(AD)痴呆病人,预计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上升到4000万人。在庞大的确诊数字背后,是每个个体家庭的困境。据《白皮书》调查揭示:经济水平、受教育程度等对AD临床前期主观认知下降(SCD)的知晓率没有显著影响,知行合一很重要。从报告中可以看出,其实国内AD临床前期SCD概念的知晓率并不低,接近8成,但就诊率仅为1成。

一个严峻的事实是,迄今为止,尚无特效药能够根治阿尔茨海默病,因而早诊断、早干预、早治疗等医学手段是AD防控必由之路,对延缓病程进展至关重要。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对于此类疾病过于轻视,总觉得没那么严重或没有时间就诊而拖延;有的人认为即使早期诊断明确了,但没有特效药,查出问题也没啥意义,只能顺其自然;甚至有人认为步入晚年后都会得老年痴呆,到医院挂号排队检查太麻烦,完全没必要去看医生。这些想法自然是有害无益的。

如下蛛丝马迹要留意

阿尔茨海默病通常高发于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早期不易被患者及家人察觉。张卓伯教授指出,事实上,AD并非无迹可循,以下九点线索,已经暴露了AD的“踪迹”——

一是记不清事情,丢三落四,随着病情加重,对过去的经历逐渐健忘,不能回忆以前发生的事情;

二是注意力障碍,容易被外界各种刺激所干扰,说话重复,做任何事都优柔寡断,犹豫不决;

三是完成日常事务困难,经常颠倒做事的先后顺序;

四是语言障碍,可伴有找词困难,词不达意,甚至有的老人口语交流胡言乱语,正常人无法理解;

五是定向力障碍,对时间、地点、人物及自身状态的识别能力造成困难。其中,时间定向障碍为不能分清当时处于一天中什么时间,以及对年、季、月、日的识别;空间定向为不能指对所处地点;人物定向为不能辨认周围环境中人物的身份及与自身的关系;自我定向为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包括姓名、年龄、职业等。

六是逻辑推理能力下降,不能推理寻找事物之间的规律,包括言语推理和非言语推理;

七是精神行为及人格改变,表现为行为异常,如产生幻觉,看见或听见不存在的东西和声音;还有妄想症,总是怀疑别人会伤害自己;甚至发生激越、伤人等冲动行为;尤其人格改变时,往往不知廉耻,随地大小便;

八是情绪改变,呈现焦虑、抑郁或淡漠,性格从活泼好动变为郁郁寡欢,从闷闷不乐变为喋喋不休;

九是处理日常事务能力下降,不能对日常事务做出计划,不能根据规则灵活调整计划,不能同时对多件事统筹安排。

张卓伯教授强调,对大众进行科普教育、提高对早期阿尔茨海默病的认知和重视尤为重要,如果发现当事人或身边同事、亲友的这些症状后,请尽早到正规医疗机构早诊早治。

干预与管理双管齐下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老年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率也呈逐年走高态势,一旦确诊,基本上就是中晚期,相当于癌症终末期,严重影响老人生活质量,并给其亲属带来沉重精神与经济负担。张卓伯教授指出,阿尔茨海默病相关危险因素主要有不可干预和可干预两大类,前者包括年龄、性别、遗传因素和家族史,后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高脂血症、2型糖尿病、中年期腹型肥胖、吸烟与饮酒、饮食、教育水平、体力和脑力活动、脑外伤及抑郁情绪等。根据国际著名期刊《柳叶刀-全球健康》发布的一项研究结果,我国近40%的痴呆完全可以通过回避上述多种可干预的因素而避免。

张卓伯教授介绍,研究表明,认知训练可从定向力、记忆力、语言、执行能力等方面全面开展,循序渐进,且各种训练方式简单易学,可行性高,易于陪护人员、家属和患者执行。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病人的脑细胞兴奋性,改善大脑的能量代谢,延缓痴呆进展。

与此同时,怎样进行痴呆老人的家庭护理呢?首先在饮食方面,张卓伯教授推荐低盐低脂、高蛋白、高热量、丰富维生素的饮食,食物易嚼易消化,喂食过程速度不宜过快,避免呛咳和窒息。当吞咽困难严重时,可考虑留置胃管,抬高床头。痴呆老人饥饱无度,需注意进食量,以免过少过多,同时需要观察二便,督促老人按时排便,做好记录,避免患者便秘和随地大小便。

其次,要调动老人的积极性,诸如进食、穿衣、刷牙、洗脸等日常动作尽量让他们自己完成。老人对温度存有感知障碍,并且身体不适感知差,需要根据天气变化情况提醒增减衣物,关注其有无发热、咳嗽,做好血压、血糖监测。长期卧床的老人,还要检查皮肤黏膜,避免褥疮。

三是保持良好的生活环境,定时开窗通风换气,鼓励室外适当活动。张教授告诫,应尽量减少活动范围内的物品,可设置床档,以免坠床。同时,东西摆放位置尽可能加以固定,并做好地面防滑。还要注意收起尖锐、锋利或者有毒的物品,水、电、燃气设施设置好安全防护,避免老人因激越行为自伤或伤人。

四是痴呆老人因记忆受损常会忘记吃药,吃错药或不按药量服用,或拒绝服药,需要看护老人将药物服下;对于不愿服药的,需要检查口腔,避免漏服、误服,必要时将药物混入饭中服下。不宜吞服药片者,可将药片掰成小粒或研碎溶于水中服用。同时观察用药后反应。

五是防范走丢,不让老人单独外出,可在患者的衣兜内放置卡片,写清老人姓名、疾病、住址、联系电话等,或携带防丢定位手环。

长期照护,与爱同行

张卓伯教授指出,阿尔茨海默病虽然“偷”走了老年人对岁月、对人生的记忆,却没有剥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亲情的渴求,因此绝不应忽视对老人的心理安抚。既往研究证实,有效的情感支持可显著改善老年性痴呆病人的症状,看护者需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给予老人足够的陪伴与宽容,尽量满足老人的合理要求,减少埋怨与苛责。适当参加亲友活动,回忆以往的事情,鼓励倾诉,予以回馈。在保证安全前提下,适当“纵容”老人的不合理行为。

同时,对家属来说,照顾痴呆老人需要付出很大的精力体力,又因为照护时间长,交际圈子小,理解支持少,常导致看护者身心俱疲,这是普遍现象,不用自责与心存愧疚。张教授建议照护者可以关注相关的科普宣传、公众号、群组织等,了解照护知识、疾病发展规律,通过号召家庭成员组队,互相分担,及时交流照料的辛苦;抑或寻求有丰富照护经验的社区或养老院施以援手。

(受访者供图)

                           

关键词: 老年痴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