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代小佩
(资料图)
透明液体怎么变成“彩虹”?可爱的麋鹿如何踏上归途?古生物靠什么“活”起来的?铁皮石斛究竟“奇”在哪里……
9月17日,“喜迎二十大 科普向未来”2022年北京市全国科普日活动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专场活动在北京天文馆拉开帷幕。活动现场,一连串的科学问题吸引了很多小朋友的围观。
北京化工大学特聘教授戴伟的科学实验吸引众多小朋友围观。科技日报记者代小佩 摄
在科普展演活动环节,北京化工大学特聘教授戴伟通过有趣的科学实验秀形象阐释了什么是化学反应,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主任白加德通过生动的讲述回顾了中国麋鹿保护的故事,北京自然馆副馆长张玉光分享了科学技术如何支撑古生物的研究,北京天文馆副馆长齐锐讲述了中国古代关于天象记录的科学价值……
科普专家、一线科研人员以及中小学生通过诗朗诵、科普剧、科学实验课及科学故事分享等形式为公众打造了一个奇妙的科学世界,为公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的科学盛宴,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
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主任白加德分享中国保护麋鹿的故事。科技日报记者代小佩 摄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十四五”时期创新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形成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科普研究成果和文创产品,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学传播基地,藏品总量实现翻番,科普服务公众2亿人次以上。
为实现上述目标,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以北京自然博物馆、北京天文馆、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为主要载体,不断提高科普服务能力,推动科研与科普互促发展,打造科学传播平台,为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北京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20年北京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24.07%,位于创新型国家的较高水平,接近科技强国水平。相比“十二五”末的17.56%,增幅6.51%,居全国首位。
北京市取得的科普成绩是中国科普事业发展的典型缩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普工作取得巨大成就。我国科普基础设施布局日益完善。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各地建设命名各类科普基地3281个,2020年全国共有科技馆和科技类博物馆1525座。“十三五”期间,全国330余所科技馆免费向公众开放,接待人次超过3亿。
科普队伍也逐渐壮大。科技部发布的全国科普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专兼职科普人员达181.3万,中级职称及以上或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在专职人员、兼职人员的占比分别为62.45%、55.21%。据调查,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到10.56%,进入了创新型国家行列。
科普工作前进的号角更加嘹亮、步伐更加有力。日前,以“喜迎二十大 科普向未来”为主题的全国科普日活动在全国各地正式启动,系列精彩纷呈的科普活动火热开展,把高精尖的科技成果带到公众身边。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