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李禾
9月15日,在中宣部举行的“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说,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十年,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认识最深、力度最大、举措最实、推进最快、成效最显著的十年,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从生态环境质量来看,2021年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了34.8%,全国地表水I-Ⅲ类断面比例达84.9%,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禁止洋垃圾入境,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目标;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全国陆域国土面积的18%,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野外种群得到恢复……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景生动展现。
(资料图片)
蓝天白云渐成常态,绿水青山随处可见
“这十年,我们身边的蓝天白云渐成常态,绿水青山随处可见,老百姓生态环境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显著增强。”黄润秋说,我国水环境质量发生了转折性变化,I-Ⅲ类优良水体断面比例提升了23.3个百分点,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累计完成2804个水源地1万多个问题的排查整治,让群众的“水缸子”更加安全。
比如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白洋淀,2021年,白洋淀淀区以及入淀河流水质全部达到Ⅲ标准,实现了从劣V类到Ⅲ类的跨越性突破。白洋淀多年没有见到的鳑鲏鱼等土著鱼类逐渐恢复,野生鸟类增加到237种,鱼虾成群、水鸟翔集的生态美景再次显现。
海洋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新提升。这十年,国控入海河流I-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上升25个百分点,达71.7%,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提升17.6个百分点,达81.3%。“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美丽海湾不断显现。”黄润秋说。
这十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了34.4%,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新能源汽车产销量都稳居世界第一,绿色越来越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科技攻关帮扶,助力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黄润秋强调,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科技发挥了关键作用。比如全国2000多名科技人员参加了大气污染成因治理攻关,开发了国家级预测预报模式,PM2.5污染过程的预测准确率高达90%。
生态环境部还聚焦企业治污需求和地方管理需要,创建国家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组织开展百城千县万名专家生态环境科技帮扶行动等。目前,已在京津冀及周边、长江经济带等重点区域流域的107个城市派驻专家团队,平台已推介治理技术类和管理类成果近5000项,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在执法过程中,运用遥感、大数据等现代信息科技手段,走航车、无人机、无人船等现代化执法装备,构建‘空天地’一体化问题发现机制,精准识别问题和线索,大大提高了对恶意排污行为的发现能力。”黄润秋说,通过实施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制度,对守法企业“无事不扰”,对恶意违法企业精准打击、严惩重罚,提高了执法效能。
探索生态优先、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黄润秋说,这十年是“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实践创新发展的十年。生态环境部先后组织命名5批共362个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县、136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引导各地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比如江苏徐州市贾汪区,通过对采煤塌陷区治理、荒山绿化、水系治理等,实现了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转变。上海桃浦工业区是1954年建成的化学工业区,曾经土壤和地下水污染严重,通过对腾退的污染地块进行治理和修复,该园区已成为市中心绿地,也成为上海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和生态修复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