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颉满斌
在250摄氏度的高温下烤30分钟,一颗重约150克的马铃薯就被烤得酥软可口、奶香四溢。
【资料图】
近日,记者走进甘肃农业大学干旱生境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了解了倍性育种遗传基础及利用团队培育的马铃薯新品种。因为烤熟后有一股浓浓的奶香味,这个小小的马铃薯被命名为“甘农奶香薯”。
“团队围绕抗旱优质种质创新与品种培育,力求解决作物适应干旱及其常伴逆境以及高效用光、节水提质、稳产增效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目前已经研发出马铃薯新品种17个。”该国家重点实验室倍性育种遗传基础及利用团队负责人张峰说。
据了解,干旱生境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甘肃省在农业领域建设的第二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也是甘肃省属高校获批建设的第二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是国家三大制种基地之一,也是全国最典型的旱区农业省份,这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成,对提升甘肃乃至我国西北地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吸引和稳定高端人才、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甘肃农业大学校长柴强告诉记者。
势在必行 重点实验室成“四强”动力引擎
2021年10月发布的《甘肃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首次提出培育壮大战略科技力量这一重大决策。
对于甘肃这样的欠发达省份来说,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整合省级创新平台、着力构建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体制机制已成为当务之急。
凡事预则立。2022年,甘肃省提出大力实施“强省会、强科技、强工业、强县域”行动。
作为“四强”马车中的动力引擎,甘肃省将支持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纳入“强科技”行动重点任务。
甘肃省科技厅基础处处长郭涛告诉记者,在近期内,甘肃省科技厅每年拟拿出1亿资金来为甘肃省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资源整合与实力提升“保驾护航”。
据了解,甘肃省目前有11家国家重点实验室、118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及众多省级创新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它们不仅代表所在机构的水平,更彰显陇原科技事业的实力,作为全省创新发展的科技担当,众多实验室将迎来重大机遇与挑战。
以干旱生境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例。实验室先后承担国家973项目、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级科技计划等项目总数超过400项,获得资助2.7亿多元。
齐头并进 省级创新平台推陈出新
随着“强科技”行动开启,一场致力于构建高水平省级创新平台的行动在陇原大地如火如荼地展开。近年来,甘肃省已经打造出一批准确定位于开展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高水平省级创新平台。
2019年,甘肃省整合核学科优势资源,依托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建成甘肃省同位素实验室,在兰州新区划拨专用土地用于实验室的建设与运行。
据郭涛介绍,甘肃省已经争取到实验室建设经费7000余万元,获批地方专项债8000万元。
同年,甘肃省在依托敦煌研究院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古代壁画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等相关科技资源的基础上,联合兰州大学、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建成甘肃省敦煌文物保护研究中心,聘任严纯华院士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各方筹集建设经费达2000万元,定向发布国家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项目指南3个,同时国家文物局也以项目的形式给予了重点支持。
2020年,甘肃省高校发挥应用数学和统计学等方面的学科优势和人才力量,依托兰州大学,联合西北师范大学、兰州理工大学、甘肃气象局、工商银行甘肃分行等单位建成甘肃应用数学中心,极大地推动了大气、环境、生态、医疗、智能等领域的融合创新。共同与相关行业、企业开展重大应用数学课题研究,培养数学高层次人才,转化落地应用成果。该中心还积极与相关行业、企业开展重大应用数学课题研究,培养数学高层次人才,转化落地应用成果。
“目前,甘肃应用数学中心已组建了一支由中科院院士,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主持人等组成的高层次人才团队。”郭涛说。
记者了解到,下一步甘肃省科技厅将继续按照“分类指导、试点先行”的原则,通过“并、改、转、撤”4种方式整合省重点实验室等省级创新平台,切实解决平台数量过多、作用发挥不足、水平参差不齐、协同创新不够、功能交叉重合等问题。
后顾无忧 奖励激励政策及时到位
“车马未动,粮草先行”,及时而充足的补助对于各项工作的开展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给予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后补助支持,在引导实验室提质增效的同时,不断提升创新能力。”郭涛说。
2018年,甘肃省整合组建了甘肃省祁连山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在有效政策的支持下,850万元的建设运行费用先后“到账”,为实验室的长足发展注入了“助燃剂”。
“近3年,研究中心优化学科布局、瞄准国家需求、重视人才培养,取得了显著成效。”甘肃省祁连山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该中心已在高水平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获科技奖励6项外。2021年,中心主任冯起研究员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次获得国家级人才项目支持;研究中心还提出了祁连山国家公园范围区划的关键科学依据,作为核心技术支撑单位完成了《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该方案于2017年6月通过了中央深改委会议审批。
位于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也是这一政策红利的享受者。
据了解,该重点实验室获批300万元补助经费,补充了实验室基本科研业务费和人才引进培养专项经费,为吸引、稳定和凝聚优秀创新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实验室的技术平台建设得以完善,技术服务范围得以扩展,科研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进程得以加速。
郭涛告诉记者,自2017年以来,甘肃省仅针对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后补助和建设经费投入就超过了7000万元。“未来,我们将按照管理办法要求,指导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健全完善管理运行机制,聘任、调整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推动召开学术委员会会议,进一步凝练实验室研究方向、明确发展目标。”郭涛表示。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