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金凤
【资料图】
在刚刚落幕的第63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上,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国家队获得团体第一名。
数学,是自然科学的皇冠。数学竞赛,将极具天赋的年轻人带到广袤的数学天地,也向他们展现出更加广阔的世界。我国参加IMO的选手,有很多人日后从事数学研究,但也有不少人转入其他行业,例如软件开发、金融,又或者奥数教育。
“数学是年轻人的科学,基础数学又蕴藏着很大的潜能,对青少年来说,即使未来不在数学(研究)的道路上发展,打下好的数学基础,也会有创新能力,创新是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7月31日,在第九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ICCM)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022年ICCM数学贡献奖得主杨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与大家分享数学的魅力。
杨乐表示,在国内,有一部分人是在真心搞数学奥林匹克,而且也做了一些努力和贡献,他们的成绩不容否定。不过,他并不讳言,“国内的数学竞赛在很长一段时间,走到不怎么健康的道路上,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都上奥林匹克辅导班,这很不正常。应该是数学已经学得稍微多一点了,对数学很有兴趣的学生来参加竞赛。我们不能追求短期效应,追求孩子迅速成长。”
第九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媒体见面会。科技日报记者 金凤 摄
一生从事数学研究的杨乐深知与这门科学打交道的不易,“数学在很多同学看来还是比较抽象、枯燥、无味的,你要勉强这部分学生除了课内数学学习,还要给他们灌输歪题、斜题,这没有任何好处。”他认为,要让一小部分对数学有兴趣的同学走进数学或者跟数学相关的学科,培养他们成为栋梁之才。
兴趣,让差点与数学失之交臂的北京大学教授丁剑,凭借出色的概率论研究,获得今年的ICCM数学奖金奖。
“我高考去北大,最初选的也不是数学学院,因为我觉得数学毕业后不太好找工作,但是本科第一年我唯一学懂的一门数学课就是《高等数学B》,后来我就转到了数学学院。去了数学学院后,最初也不是想做数学研究,我是想本科读完攻读经济或者计算机的研究生,将来找工作会不错。后来为了不挂科,我拼命地学,结果发现对概率论很感兴趣。”通过概率论打开数学研究的大门之后,丁剑开启了开挂人生。
本科毕业后,他前往全球顶尖名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随后在芝加哥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任教。2015年他获得斯隆研究奖,2017年获得戴维逊奖。他也是第4位摘得戴维逊奖的中国人。
对于试图在数学领域挑战未知的青少年,丁剑建议,不妨在进入大学后,找一个聊得来的老师,尽早阅读一些学术文章,甚至开展一些介于课程和真实研究之间的课题,这样对数学家的职业生涯会有一个好的了解。
创新、创意,则是菲尔兹奖得主、清华大学讲席教授丘成桐,赋予数学的更多意义。“考试很重要,因为这是学习的基本能力,而做学问最重要的是看有多大的创意。我们要鼓励中国的学生走创新的路,特别是要成为数学强国,就要有带领数学界发展的能力,有领导能力。”
在丁剑看来,要实现数学强国,需要从两方面着手,首先,基础数学要求真,建立理论价值,引领国际潮流;其次,要让应用数学走近国计民生。
“我本人并不是直接做应用数学的,但是我也关注理论数学在应用领域的研究,希望能用数学推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丁剑说。
关键词: 急功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