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景阳通 讯 员 李宝乐
(相关资料图)
“在包头城市发展史上,如果说有什么产业能让全国的精英汇聚于此并为之终身奋斗,稀土产业就是其中之一。”包头稀土研究院金属材料研究所所长刘玉宝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十多年前,刘玉宝来到包头稀土研究院学习,在他看来,过去十年绝对算得上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当时我的导师张先恒找我谈话,他说,包头的稀土产业大有可为,你到那儿可以干一番事业!我就满怀信心地来了。”刘玉宝说道。
“要想在先、做在前,默默坚守。”在刘玉宝眼里,2009年,包头稀土产业科技创新还只能算一个沉睡中的“巨人”,前人留下了许多科研课题有待进一步探索。
“刚开始我进包头稀土研究院,先从前辈的科研论文中寻找轻稀土的突破方向。那时候,每天早晨我们的伙食是一碗粥,两三块盐水泡过的萝卜,因为我们想把省下来的时间用来做科研。”他回忆。
作为稀土钢先驱,早在20世纪60年代,包钢集团就开始尝试相关研究。随着稀土金属分离、提纯技术的不断进步,加之国家对先进材料的高度重视,近年来,以包钢集团为代表的企业、科研单位又掀起了一波新的稀土钢研究热潮。
在此背景下,刘玉宝找到了将心中理想变为现实的途径。他开始研究如何在钢中加入稀土,在新材料制备技术研发方面蓄力前行。
根据稀土元素化学性质活泼,易与氧、硫、氮等元素作用的特点,综合考虑加入过程的各个因素,刘玉宝不断尝试,最终开发了适合稀土钢工业生产用的稀土铁合金产品及其制备技术。
“2017年12月1日,是我们研发成功的日子。”当清晨的第一缕微光照进实验室和中试车间,同伴们胜利的欢呼声让刘玉宝印象深刻。
实验室里的坚守、多少个深夜的煎熬……往事如电影画面般一帧帧回放。
“执着、奋斗的精神没有变,不能变。”刘玉宝说。
独行快,众行远。作为包头稀土研究院金属材料研究所负责人,刘玉宝积极投身到中试生产现场,带领团队成员通过技术创新、工艺优化以及调整原材料等方式降低制造成本。高纯稀土金属镱中试生产过程中通过加大装料量、优化工艺、废金属回收等手段,使生产每公斤金属的耗电量降低1—2度。
稀土之梦,问天之路。虽然刘玉宝和同事们研制的只是航天器许许多多部件中的一个,但是从冶炼、制粉到烧结再到最后的压制成型,温度系数的提高、精确度的实现……所有这些指标的背后都是一次次艰辛的努力和探索,都凝结着匠人精神。在刘玉宝眼中,个人成长的十几年,也是包头稀土行业壮大的十几年。
乘着科技创新的东风,包头稀土研究院金属材料研究所一路高歌猛进,先后完成了2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涉及有价资源综合利用、稀土熔盐电解、稀土合金制备、高纯稀土金属制备等研究领域。
刘玉宝坚信,从民用产品到汽车装备,从船舶到航空航天,从信息化到智能化,包头稀土人将引领着中国稀土材料产业不断前行,用他们的智慧、心血与努力,助推中国稀土科技的发展。
关键词: 稀土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