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科技日报记者 吴长锋
记者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了解到,日前,该院核能安全所黄群英研究员课题组联合国内相关团队,在国际核材料领域期刊《核材料杂志》上发表综述文章,系统阐述了我国在低活化钢成分设计、抗辐照与力学性能优化、加工成型技术、标准化建设及工程化认证等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与成果,并介绍了我国低活化钢的发展与测试策略。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供图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科研合作项目之一,其目的是通过建造反应堆级核聚变装置,验证和平利用核聚变发电的科学和工程技术可行性,是受控核聚变研究走向工程化应用的关键一步。该计划也是我国迄今为止参加的最大规模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ITER实验包层模块(TBM)是验证核聚变能提取与实现聚变原料氚增殖与自持的关键核心部件,它将承受高能中子辐照、高热流冲击以及复杂电磁与机械载荷等综合作用,服役环境十分苛刻,这对结构材料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低活化钢因其具有良好的低活化、抗辐照以及优良的高温力学性能等,被选为ITER实验包层模块的首选结构材料。鉴于黄群英研究员及相关研发团队在中国低活化钢研究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及发挥的引领性作用,其受邀在第二十届国际聚变堆材料大会(ICFRM-20)作中国低活化钢研究进展的大会特邀报告。
这些相关的研究成果为我国ITER实验包层模块的顺利研制奠定了良好的材料与技术基础,也将为我国聚变堆材料研发及工程化应用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 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