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全面启动一周年:奏响大湾区科创强音

时间:2022-04-22 13:35:38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记者 龙跃梅

巍峨山下,松山湖畔,一座国际一流科学城正在加速崛起。

4月22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迎来建设全面启动一周年。

因创新而生、依创新而兴、靠创新而强。20多年来,松山湖从“再造一个东莞”的“先手棋”,到引领“双万”东莞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再到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队”,实现了数次飞越。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面提速的重要时刻,松山湖又承担起新的使命。

松山湖科学城建设效果图(局部)。松山湖融媒体中心供图

一年来,东莞举全市之力加快松山湖科学城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捷报频传、一流创新资源加速汇聚、重大项目纷纷落地……立足目标定位,围绕“四梁八柱”实施框架,“未来之城”高光闪耀。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创新生态,正奏响大湾区科创时代强音。

以更高定位服务国家发展需求

大发展需要大战略,大战略需要大手笔。

2020年7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批复同意东莞松山湖科学城与深圳光明科学城共同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这也是全国第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2020年10月,东莞推出《关于加快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松山湖科学城将围绕打造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基地、粤港澳合作创新共同体、体制机制创新综合试验区四大定位,建设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高地。

广东省委省政府对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寄予厚望,明确将把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作为强化战略科技力量重要环节来抓,在政策制定、项目安排、资金支持、人才激励等方面优先倾斜,助力先行启动区优先发展。

东莞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中,对加快推进一流科学城建设作出明确部署,提出实施基础研究应用生态构建工程,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从“以建为主”向“建用并举”转变,服务东莞产业升级换挡。

如今,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一期工程、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基本完工,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等高水平院校建设有序推进,核心创新区6310亩土地整备加快推进……俯瞰整个科学城,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四梁八柱”框架初显。

迈向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

蓝图徐徐铺开,建设起步成势。过去一年,松山湖科学城建设逐步由谋篇布局的“大写意”走向精耕细作的“工笔画”,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加速形成,创新能级持续提升。

基础研究是创新大厦的地基。过去一年,松山湖科学城勇闯科技创新“无人区”,紧抓科技创新“牛鼻子”,坚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努力实现多个从“0”到“1”再到“N”的突破,有力彰显“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特色,更填补了我国在相关领域的空白。

4月15日,广东省科技创新大会上,被誉为“国之重器”的中国散裂中子源摘得2021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这也是东莞时隔六年再次获此殊荣。

事实上,创新成果萌发在松山湖科学城已呈星火燎原之势。作为广东省首批四家省实验室之一,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加快探索形成全链条创新模式,实验室前沿科学研究板块已经汇聚20个课题组,研究成果“基于材料基因工程研制出高温块体金属”曾入选2019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刘开辉教授、王恩哥院士研究团队与合作者的成果——“实现尺寸最大、晶面指数最全单晶铜箔库的可控制备”,成功入选2020年中国重大技术进展。

“布局前沿科学研究,是为了让实验室一直走在源头创新的前沿阵地。”中科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理事长王恩哥说道。

实验室研究团队还围绕由嫦娥五号带回的0.85克月壤样本,开展系列月壤物性及综合利用的研究,将为我国下一步深空探测乃至载人登月及月球科研站建设提供技术验证。

随着大装置、大平台和高水平大学的落地建设,科学城原始创新动能不断增强,集中度和显示度加速显现。

当前,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已获批纳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规划,预计2022年内正式动工。随着多项重大创新平台持续取得快速进展,更多引智聚才的实招硬招持续酝酿推出,松山湖科学城全链条创新的引擎被全面点燃,这座“未来之城”的璀璨前景愈加清晰。

加速迈向世界一流科学城

不久前,物理学家马修•马斯格雷夫博士来到松山湖开启了新的职业旅程。在这里,既能满足他利用中国散裂中子源开展实验研究的需求,也能满足他亲近大自然、享受美好生活的期待。“我非常喜欢这座城市,它为我的职业生涯提供了机会,我也非常喜欢这里的人才氛围,希望能在这里安家。”

科技创新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为了更好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自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全面启动以来,松山湖积极完善干事创业平台、优化人才培育环境、提升人才服务水平,并陆续出台了系列人才政策,以更加积极、开放的姿态,加速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人才集聚地。

如今独特的创新环境,已成为松山湖科学城引才留才的显著优势。大批一流装置、一流平台、一流企业等在这里蓬勃发展,形成百花齐放的引才主体格局,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海内外人才到此扎根成长。

截至今年4月,松山湖共拥有就业人口19.57万人,本科以上学历占比46%,45岁以下的青年人占比92%,凸显出高学历、年轻化的特征。此外,园区累计拥有各类国家级人才75名、省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106名、省市创新科研团队55个、市特色人才299名,基本形成由“顶尖科学家—科技研发人才—应用型人才”组成的人才梯队。

一步一步把宏伟蓝图变为现实

从2021年4月建设全面启动,到建设起步成势,松山湖科学城以时不我待的劲头一路疾行。今年,松山湖科学城建设迎来攻坚之年。

其中,以重大项目为抓手,着力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加快打造核心创新区,推动科学城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新成效,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四梁八柱”项目建设方面,将全力推动散裂中子源二期以及先进阿秒激光项目动工,推进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一期)实现人员全面入驻,同时全力推进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香港城市大学(东莞)、东莞理工学院国际创新合作区建设。

核心创新区打造方面,将加快功能与业态研究,构筑“一谷一廊一岛”空间布局,全力推动“四梁八柱”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形成集中度、显示度。

科学城综合配套方面,将全面提升大科学装置周边环境品质,推进巍峨山科学家森林公园、科学公园等项目建设,同时推动建设悦榕庄酒店、未来学校、滨湖商业广场、科技交流平台等一批配套设施,加快打造国际科技交流中心。

站上“双万”新起点的东莞,要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离不开强大创新引擎的牵引。肩负这一新使命的松山湖科学城,抢抓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机遇,主动承接国家战略科技任务,发挥高端创新要素集聚效应,加强核心技术攻关,积极抢占未来制高点。

使命在心、责任在肩、担当在行。松山湖将充分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松山湖精神,为建设国际一流科学城努力奋斗,一步一步把宏伟蓝图变为现实。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