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吴纯新 通讯员 陈军云
3月下旬,首批国家级创新型县(市)迎来验收大考。2018年12月,首批52个创新型县(市)启动建设,发挥科技创新在县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实现县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新时期推进县域创新驱动发展,创新是第一生产力。坚持把做强产业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坚持改革与创新,即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协同发展,真正让创新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第一动力。
4月20日,记者从湖北省创新型县(市)建设推进会了解到,湖北已获批国家创新型县(市)3家,系统布局省级创新型县(市)35家。该省明确提出力推县域创新提质增效,夯实全域创新发展基石。
“大冶、宜都、仙桃3个国家创新型县(市)创建任务全面完成,建设质量明显提升,成为湖北县域创新驱动发展标杆。”湖北省科技厅农村处处长魏敏杰介绍,38个创新型县(市)你追我赶,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创新生态不断完善,成为湖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和新动能。
目前,湖北已构建国家创新型县(市)和省级创新型县(市)同创、同育、共存的发展格局。此外,大冶、宜都、仙桃、枝江、潜江、汉川、枣阳等创新型县(市)先后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科技创新百强”等榜单。
魏敏杰说,在湖北省15个GDP超500亿元的县(市)中,创新型县(市)占11席,有效支撑全域协同发展。38个创新型县(市)建成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6家、省级以上高新区18家、农业科技园区42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4家,建立创新创业服务及研究开发机构1176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13个、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50家,加速创新资源集聚,提升县域科技创新实力。
其中,大冶市有色金属材料产业获批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仙桃市非织造布产业获批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大冶市饮料食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仙桃市无纺布、汽车零部件、食品产业,宜都市装备制造产业纳入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有力促进县域创新型产业集群形成。
“实施营造创新生态、建设创新平台、提升创新效益等系列措施,在全国率先创办县级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引入研发专家团队50多个(院士3人、博士65人),为30多家规上企业提供科研服务。”赤壁市市长葛军介绍,该市自2020年获批创建湖北首批创新型县(市),持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取得积极成效。
推进会上,大冶市、枝江市、赤壁市、谷城县和鄂城区5个创新型县(市)政府负责人作典型发言,交流各具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湖北省科技厅副厅长吴骏表示,推动县域创新强起来,是夯实全域创新发展基石、推进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接下来,将进一步强化创新型县(市)是科技强省建设的战略支点意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打造一批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示范样板。
同时,湖北将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积极在县域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湿地生态。加快形成高新技术工业牵引、现代农业推动、生态文明带动、创新资源导入等各具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路径,统筹推进县域产业转型升级,加速形成创新型产业集群,积极支撑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抬高湖北全域协同发展的底板,夯实科技强省建设基础。
关键词: